南京市高淳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京市高淳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固城街道:潜心问“稻” “丰”景如画
发布时间:2024-12-16     浏览次数:     来源:

      眼下,正值秋收农忙时,走在高淳区固城街道前陇村的田间地头,扑面而来的阵阵清新稻香弥漫着整个田野。此时,稻田的主人——种植大户傅来水正在田里查看水稻长势,1966年出生的傅来水是固城街道有名的种粮大户,如今他种植的水稻面积近550亩。一头花白的银发,一身黝黑的皮肤,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无声诉说着种田的辛劳,也见证着傅来水40多年的农业路。

      心系家乡,扎根土地

      “我学历不高,哥哥又离家在外工作,家里还有母亲需要照顾,所以我一直留在家里。”当被问及是否想过外出打拼时,傅来水笑着摇头说道。

      生于农村、长在农村,在农田里摸爬滚打,他对农村生活与田间劳作始终有着深厚情感。同时,他也有着旁人所不能及的敏锐。2011年,村上许多农民因土地收益微薄选择外出打工,土地荒废下来,他便成立了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他已承包了470多亩闲置土地。2023年,傅来水成功申报并创办高淳区军兰家庭农场,种粮面积达到548亩,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

      “他是真的热爱农业,老实厚道、肯干肯吃苦。”固城街道前陇村党总支书记陈飞对傅来水赞不绝口。

      敢为人先,科技兴农

      “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种田靠科技。”虽然学历不高,但傅来水肯下功夫、乐于学习,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机械操作维修、选种育种、秧苗精细化管理等农技培训,以丰富的经验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老把式”,也成了大家心中的“标杆”。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在南粳46尚未在高淳得到广泛推广时,他率先尝试种植,从最开始的50亩,到现在的180亩,每亩产量更是能达到1100斤。

      增产提质的秘诀除了优质稻种,农业机械化也是法宝。“从育秧、插秧、除草、病虫防治、收割、烘干都采用机械化设备,植保无人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碾米机等各种农用机械设备我都有。”自2011年开始,傅来水便率先购入了一台插秧机,当年帮助周边村民插秧1360亩,几年时间里,他陆陆续续购入了更多农机设备。

      发挥优势,热心助农

      种粮大户除了自己精心种粮外,还带动周边村民多种粮、种好粮,让乡亲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好日子。

      村民土地收成不佳,傅来水向村民推荐优质稻种南粳46,帮助周边农户统一购买优质稻种,并积极推广科学高效的旱育秧技术,帮助村民提高土地耕种效率,促进丰产增收。同时,在农作物丰收时,傅来水还雇佣一些擅长种田的人来帮忙,让村民有一份额外收入。

      “他会种地,人又厚道,而且愿意分享增产丰收的方法,我们都相信他。”提到傅来水,固城街道前陇村的村民交口称誉。

扎根田野,种出好粮食就是他的追求和梦想。如今,这位种田“老把式”转身成为时代“新农人”,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