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漆桥街道双游村通过培育载体、开展项目,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依靠本村蔬果种植资源禀赋及物业经济支撑,发展电商、净菜配送,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村民就近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示范样本。
让土地“生金”,行吗?
正值螃蟹销售季,早上6点不到,双游村农民创业园里人声鼎沸,十几辆冷链车轰鸣发动,整装待发。不少村民驾着三轮车,把刚从自家蟹塘里捕获的螃蟹送到这里。
“今天送了100多斤螃蟹,基本上每天都送来。”村民孔胜头说,有了这处“家门口”的收购平台,销路根本不用愁。
除了螃蟹,每天还有大米、青菜、辣椒、茄子、四季豆等五六十种农产品,待工作人员选品、分拣、加工、包装后,从这里运往南京、杭州、上海等地,日交易额能达到11万元。
但是在几年前,和很多本地村民一样,孔胜头并不看好“农村电子商务”这一新业态,认为是“搞噱头”“作秀”。
“我们理解村民有这样的担忧,是不是作秀,只有靠行动说话。”双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诸新良介绍,双游村土地资源丰富,区位优势良好,但产业基础薄弱单一,村里留守老人和妇女多以种地为生,201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仅53万元,“贫困村”的帽子曾一直压在双游村头上。
要想富,产业要先行。2016年底,村“两委”决定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电子商务,让农产品供给与城市需求有效对接。于是,村里盘活1700亩闲置土地,建设农民创业园、生态农业产业园,修建玻璃温室大棚,打造村自有农副产品品牌。在各级部门的积极帮助下,2017年,双游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张了”。
“农综改”东风,来了!
真正让双游村实现“逆袭”的是“农综改”送来的东风。
2021年7月,我区成功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双游村凭借电商与规模农业融合发展基础的优势,抓住机遇,成为了国家级“试验田”。
双游村趁热打铁,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作为“农综改”重点项目全面推开。冷库到位了,净菜设备安装了,检测中心运行了,软硬件设施跟上了,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攀升。
同年,江苏中通云配有限公司入驻双游村,借力中通云配的物流和市场,双游村净菜配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实现本地“落地配送”的基础上,与上海西贝超市、杭州趣店等大型电商企业深化合作。双游村还实施了“农综改”农业休闲产业项目,种植特色莲花、月季等,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实现了乡村人气进一步聚集。
短短几年时间,双游村从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为电子商务示范村、“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结出产业振兴发展硕果。2021年,双游村经营性收入超过380万元,集体性资产超过6000万元。
小山村“火出圈”,富了!
在农创园净菜车间,七八十名工人正在进行分拣、包装等工序,清洗茄子的村民诸顺美,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她告诉《今日高淳》,这份工作并不累,也能就近照顾到家里,而且一个月有4500元左右的收入。
随着“农综改”一期项目整体实施完成,双游村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体系基本建成,直接盘活区域内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全年可为超过四分之一的全村常住人口提供固定工作岗位,为5000人次提供临时用工就业机会,2021年,双游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8万元。
双游村不忘初心,选择带着周边村一起干、一起富。现在,在双游村的供货单上,有了漆桥街道和平村的黄瓜和荆溪村的葡萄,还有阳江镇西莲村的特色水产。
项目越做越大,诸新良深感作为农村综合改革“先锋队”的担子越来越重。如何提高农村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是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新考题”。三年试点期,时间已过半,双游村正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配送车间升级改造,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让电商物流、净菜配送等产业更具优势,同时借助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赵亚夫工作站的科研优势,大力培育适合本地产的高品质蔬菜品种,创建农业品牌。
“我们也鼓励在外人才回来大展作为,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金点子。”望着农创园里热火朝天的景象,诸新良自语道,只有人气腾腾的乡村,才有热气腾腾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