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美丽庭院,诗水田园的乡村,特色富民的产业……近年来,砖墙镇大涵村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线,加大治乱整破力度,补齐人居环境短板,聚焦“内外兼修”,把“品质优”写入百姓的幸福生活。
美丽庭院扮靓“乡村大美”
“我们在镇妇联的号召下,将家里的庭院收拾干净,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打造庭院,你看我将家中的闲置物品制作成了花盆、花架,效果是不是很不错?”大涵村村民吴文华笑着说道。
一方庭院,一种生活。在吴文华的庭院里,废旧轮胎被涂上丙烯颜料,成为了装饰品;油漆铁桶经过处理,成为了花盆;就连油壶、洗衣液瓶也都经过二次创作,成为了养眼的盆景;还有废弃桌椅、砖、石也都摇身变成了花架和摆设。从旧到新,从无到有,原本的闲置物品在她的“玩转”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创作,平平无奇的农家小院也在她的巧思下变成了大涵村里人人乐道的美丽去处。“我还将剩菜果皮等厨余垃圾发酵成为有机花肥,现在各种花和植物长得可好了,周围邻里也经常来我家参观,我们还会互相交流养护经验。”吴文华说道。
自2019年以来,高淳区砖墙镇大涵村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克服圩区创建劣势,及时转换思维,凝聚起“美丽庭院”创建的强大合力,农户参与创建率达60%以上,截至目前,大涵村共创建挂牌三星级庭院291户、四星级庭院162户、五星级庭院37户、市级美丽庭院16户。一户户美丽庭院不仅扮靓了“乡村大美”而且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丽乡村融合“小小产业”
家门口的休闲广场、宽敞明亮的沥青道路、精彩绝伦的墙绘……砖墙镇大涵村唐周自然村的村民迎来了全新的生活。蓝天白云相伴,绿水田园环绕,唐周自然村处处皆景。今年以来,大涵村唐周自然村投资300多万元,立足村庄实际,对村庄范围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乡土文化特色保留等方面合理规划,持续改善乡村群众生活品质。
“我们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庄进行绿化美化,增设两处休闲广场,两处停车场,拓宽村内道路,绘制墙绘等,同时,将美丽乡村融合到本村特色产业中,还能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之美。”大涵村党总支书记徐元旦表示。
现在走进大涵村唐周自然村,整洁靓丽的村容村貌令人耳目一新,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路旁的庭院栅栏整齐划一,户户院内花草点缀,绿树成荫,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温馨和惬意。“家乡的变化真大,如今,村上道路变宽了,车子不仅能开下来,还有专门的停车场呢。”趁着“五一”假期回来看望父母的唐来福看着村里巨大变化,赞不绝口。“等过些时候,荷花开了,带上家人、约上朋友一起来捉鱼、采莲蓬,感受田园风光和乡野气息。”
拆围挡、修道路、植绿化……从去年到今年,唐周村积极探索“零基础”“小投入”“共参与”的发展模式,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让环境建设延伸到产业建设,以点带面,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和美乡村。
特色产业蹚出“振兴之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眼下,正是藕尖上市的时节,藕尖甜脆,市场上每斤可卖到二十多元,每年都可以给莲藕种植户们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近日,在大涵村莲藕种植基地,160多亩的藕尖迎来采摘季。莲农们身穿“连体裤”,穿行在刚冒头的荷叶间,他们俯身将手伸入水中,眨眼功夫,一根鲜嫩粉白的藕尖就被拔了出来。“藕尖可以从4月底一直采收至7月份,采摘藕尖完全靠人工,不能用机器,在卷着没有舒展开的荷叶顺着往下,就会有藕尖,虽然很辛苦,但是收益也很高,现在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盼头。”南京高淳区锦涵合作社社员侯梅莉说道。
据悉,砖墙镇大涵村标准化蔬菜基地项目是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也是盘活土地资源及当地闲置的劳动力资源,让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的一次重要尝试。“除了种植莲藕之外,我们还有菱角、葡萄等农作物,同时我们也是在不断尝试结合大涵村丰富的水资源、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模式,不仅让村民富起来,同时改善了周边水环境,留住‘绿水青山’。”大涵村党总支书记徐元旦说道。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元旦还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他打算不久的将来把观光旅游、现场采摘综合起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延长产业链条,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捧上了“致富碗”,共奔致富路,助力乡村振兴。
庭院花开四季飘香,乡村升腾振兴希望。砖墙镇大涵村协调推进“面子”与“里子”同步发展,积极朝着“生态更宜居、产业更兴旺、农民更实惠、村集体更富裕”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