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京市高淳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漆桥街道: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10-25     浏览次数:     来源:

      一望无垠的固城湖烟波浩渺,清澈如镜;生机盎然的桠溪国际慢城林海绵延,郁郁葱葱……夏日的高淳,草木葳蕤、游人如织,目之所及皆是一片浓浓绿意,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高淳在中央和省、市委的改革决策部署指引下,坚持生态立区战略不动摇,将“好山好水好空气”作为最大财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建立全国首个县域GEP(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同步提升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如今,一幅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文明新画卷,正在高淳大地徐徐展开。

  厚植绿色、擦亮底色

  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作为南京的后花园和南大门,高淳拥有“三山两水五分田”的生态黄金比例,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厚实的自然家底。

  “现在的固城湖真是太漂亮了,水质清澈、鱼虾众多,就连水鸟都多了起来,你看湖中那几处生态岛,上面全是鸟巢。”65岁的高淳市民邢玉保年轻的时候在固城湖“围湖养蟹”,也见证了高淳发展理念的转变。

  邢玉保介绍,那时围湖养蟹效益可观,高峰时,固城湖有上万亩水面密布围网。低成本开发加上原始养殖方式,让养殖户赚得盆满钵满。但过度索取,却让湖水质量逐渐变差,固城湖生态环境变得“伤痕累累”,不少螃蟹养殖户风光不再。

  2019年,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的指引下,高淳打响固城湖“保卫战”。实施水慢城规划,沿湖周边密植芦苇、水草,形成生态拦截系统,减少内湖污染;结合渔民上岸、渔民转岗的实际,科学制定补偿标准,疏通群众工作;建设浆砌块石护坡,有效减少湖水冲刷,避免严重的水土流失;投资约30亿开展固城湖退圩还湖生态工程,全力恢复湖泊水生态……今年2月,固城湖迎来“新生”,退圩还湖生态工程正式通过竣工验收,“新固城湖”恢复自由水面6.11平方公里,扩容水量相当于4.5个玄武湖。

  高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淳坚持把全域80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花园整体保护修复,切实巩固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基底,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筑牢绿色生态基底。高淳率先开展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组织实施固城湖退圩还湖、水阳江流域河道治理等重点项目,下大力建设慢城—游子山百里生态绿脉和游子山—固城湖滨湖森林长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3平方米。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从2020年起,高淳对总面积2.79万亩的281块生态水面探索实行禁止发包专项补偿,对总面积64.33平方公里的重点水域实施常态化禁捕退捕,水生态功能持续向好,全域消除V类水体,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此外,高淳还大力夯实生态制度屏障,集中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实现对水体环境、空气质量等一体化监测管控。

  摸清家底、价值量化

  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态需求、推动生态资源资产与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淳“两湖抱城、东山西圩、山清水秀”,“慢城高淳”的招牌熠熠生辉。近年来,高淳区把推动“两山”双向转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量化生态产品价值上先行先试,在盘活生态资源资产上改革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的绿色发展新路。

  摸清底数、明确产权,是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产、资本的要求,更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为此,2020年4月,高淳全面启动GEP改革工作,聘请南京大学、中国计量大学院士团队,通过科学选取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服务、人居文化3个一级指标,以及农业产品、土壤保持、大气维持与改善等18个二级指标,为辖区内的蓝天碧水、公园绿地、河流湖库等生态资源贴上“价格标签”,当年9月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县域GEP核算体系。

  为了在自然资源产权上摸清家底,高淳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建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数据库,对河流、湖泊、森林、山岭、湿地等展开调查监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进行确权赋权,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全区12.86万宗农房宅基地权籍调查基本完成,农房确权登记工作登簿率达100%,率先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

  “通过建立GEP核算体系,高淳好山好水好空气有了‘明码标价’。”高淳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测算,2019年高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约为1575.71亿元,为当年全区GDP的3.4倍。2020年,高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约为1656.07亿元,为当年GDP的3.2倍,较2019年增长5.1%。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GEP核算被期望发挥与GDP同等重要的“指挥棒”作用。2021年,高淳在全省率先出台GEP专项考核意见,对全区29家单位试行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制度,对8家单位予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工作先进表彰,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有力调动了各级干部抓生态保护、抓绿色发展、抓“两山”转化的积极性能动性,促进GDP和GEP的规模总量、转化效率实现两个协同较快增长。

  普惠民生、市场运作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得益于GEP改革探索,高淳人身边的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了。

  “螃蟹养殖对水质要求很高,你看看这塘里的水多清澈,都是通过外面沟渠引进来的固城湖水,不需要净化,可以直接养蟹。”夏日七月,高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派繁忙,高淳养蟹大户史团结精心照料着蟹塘中的固城湖大闸蟹。

  史团结介绍,自家基地都是标准化的蟹塘,通过统一生态改造、统一设施建设,实行进排水分开,养殖尾水得到净化,有效提升了养殖生态环境,精品蟹率更高。去年自家蟹塘里养殖的母蟹3两以上、公蟹4两以上的精品蟹率达到80%,相比以往,螃蟹个头更大、味道也更美,深受消费者欢迎。

  俗话说“绿水青山金不换”,但“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实,让不少地方颇感无奈。多年来,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现象普遍存在,亟须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GEP核算将生态产品“算成钱”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从“算成钱”到“变成钱、引来钱”的跨越。

  在高淳区,清新空气、优美环境可以“变现”,池塘里的水草能带来“真金白银”,这背后正是拓宽GEP应用领域,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路径的积极尝试。

  今年3月,全国生物质炭有机水稻产生碳汇的“第一拍”在东坝街道举行,经过4轮竞拍,来自和睦涧村的130.67吨碳减排量最终由上市公司红宝丽集团以每吨75元、总计9800.25元的价格拍下,现场标号为江苏省“0000001”的碳票签出,成为江苏首张交易成功的农业碳票。

  5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高淳支公司与高淳区漆桥街道签订协议,投保规模39545亩,保费3万多元,总保险金额47.69万元,这是全国首单植被综合碳汇价值保险保单。该项保单的签订,意味着当耕地、农作物等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导致实际碳汇量低于目标值时,可按照碳汇量每吨35元的协议价申请赔付,所有保险赔款将用于植被碳汇资源的救助和生态修复。植被综合碳汇价值保险的实现,有助于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减排和环境保护,探索从碳汇评估到碳汇能力保障“造血式”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积累经验。

  农业碳票、植被综合碳汇价值保险……这些正是高淳开辟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持续深化改革试点、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工作的成功案例。

  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过程中,高淳还始终把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摆在首要位置,精准对接、更好满足人民差异化的美好生活需要,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729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9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镇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获全省第一等次;而且高淳让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在GEP改革的催化下,推动了绿色发展指数与生态惠民水平两个同步提升,2023年高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1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2:1,为南京市郊区最小比。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淳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探索GEP实现新路径,不断丰富碳汇应用场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奋力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