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镰咯!”随着一声嘹亮的号子,10月24日,南京最大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高淳胜利圩片区1.4万多亩水稻开镰。收割机轰鸣作响,在广袤的田野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单打独斗”到“链上增收”,高淳的田野间不仅蕴藏着丰收的密码,更写满了科技兴农与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良种配良法 沃野千里“迎丰收”
稻浪翻滚,满地铺金。在东坝街道的稻田里,种植大户陈福明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经过去年成功试种,今年他将南京农业大学推广的优质水稻品种——宁香粳9号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多亩。“穗大粒多,株型紧凑,米质还好!”说话间,陈福明熟练地捻开一穗稻谷,颗粒饱满,色泽金黄。
谈及宁香粳9号的高产密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张亚东给出了专业介绍:“这一品种最大的优势在于后期灌浆快,能快速积累干物质,使籽粒饱满,从而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
丰收的底气,不仅源于良种的加持,更来自配套良法的精准助力。为最大限度释放良种潜力,陈福明率先推广了500亩水稻秸秆基质块育秧技术。
“新技术把腐熟的秸秆‘变废为宝’,制成基质培育秧苗,不仅解决了育秧取土的难题,而且秧苗根系发达,返青快,更利于培育壮苗,为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陈福明算了一笔账,“虽然基质块成本每亩增加了20元,但预计能增产10%以上,净效益能增加200元左右,这投入,值!”
良机来助力 颗粒归仓“有保障”
眼下正值秋收关键期。为确保应收尽收,高淳区紧抓降雨间歇与晴好天气的“窗口期”,全力推进机械化收割作业,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10月21日,桠溪街道镇南村一处稻田内,四台联合收割机齐头并进,有序穿梭。“这是我们给种粮大户提供的水稻收割服务。”南京富丰缘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指着农机说,这热闹的作业场景,正是高淳机械化秋收的生动缩影。
在高淳,机械化、智慧化赋能早已不止于收割,更贯穿水稻生产的全流程。位于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的500亩有机水稻试验田通过安装气象站、虫情监测灯等物联网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作物长势,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数字信息基础。
粮食丰收既要“收得好”,也要“储得好”。在江苏倩宝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基地里,大型烘干机正全速运转,对稻谷进行烘干。该公司总经理胡新华介绍,公司将烘干中心提档升级后,日烘干能力从250吨跃升至500吨,为周边几万亩优质水稻提供强有力的产后保障。
田间轰鸣的收割机、试验田的物联网设备、烘干中心不停运转的机器……良机托底,不仅让秋粮收割有速度,更让粮食储存有保障,稳稳托住了丰收成果。
良制促创新 富民增收“有奔头”
在高淳的丰收图景里,“增产”只是起点,“增收”与“提质”才是最终目标。
走进位于阳江镇西北部淳京飞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虾轮作”基地,水面波光粼粼,水下小龙虾自在游弋,水面上则是即将收割的水稻。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模式,让负责人刘北京尝到了甜头。
“我们在胜利圩承包了2500亩地,其中1300多亩用来稻虾轮作。”刘北京介绍,水稻为小龙虾提供遮阴和饵料,小龙虾的排泄物又能肥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未来合作社还将申请水稻有机认证,增加产品附加值。
而在东坝街道和睦涧村,“一粒米”更延伸出一条融合发展的产业链。这个因水而兴、因稻而名的村庄,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全村455户社员的3230亩土地实现统一经营,其中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2600亩。村里不仅建起加工中心、物流中心,还打造了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稻米从“原料”向“产品”升级。更令人惊喜的是,和睦涧村还把“稻田”变成了“景点”。村民赵学灵回到家乡,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吸引着游客来体验田园生活。
秋风掠过,稻浪声声。高淳的田野上,一辆辆满载的收割机,载着粒粒新稻,也载着农民稳稳的幸福,驶向又一个丰年。

